依法治省 外来“考官”看到了啥

第二年

●这是四川依法治省办连续第二年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四川法治建设开展评价。这项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三主题

●专家紧扣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意识和法治习惯三大核心主题开展评估。

五方面

●专家们从依法执政、人大建设、法治政府、司法建设、社会法治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各市州依法治理情况。

深阅读

4月下旬,《四川依法治省第三方评估报告》(2017)出炉。这份10余万字的《评估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项目组近半年的工作成果。

专家们用“第三只眼”,客观对四川依法治省情况展开第三方评估,从依法执政、人大建设、法治政府、司法建设、社会法治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各市州依法治理情况,总结了依法治理中的有益经验,指出了推进法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提供了今后发展的建议。

据悉,这是四川省依法治省办连续第二年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四川法治建设开展评价。这项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引入第三方来客观评价自己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开放的态度使四川眼光能够看得更远,四川法治建设的脚步也因此走得更稳健、更坚定,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田禾如是说。□本报记者钟振宇

A

如何评估

坚持客观公正 避免评估人员个人主观判断

上月出版的《法治蓝皮书·四川依法治省年度报告(2018)》,是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与省依法治省办联合成立课题组,共同推出的一份年度报告。

与蓝皮书不同,《评估报告》是受依法治省办委托,由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的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专家独立完成的。

评价法治工作效果好不好,不能自弹自唱,还要通过第三方客观的评估,发现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省依法治省办工作人员介绍说,在开展内部考核的同时,继《评估报告》2016版出炉后,我省继续邀请第三方机构,对我省2017年度依法治省的推进情况进行客观评估。

第二年开展评估,对象依然为全省21个市(州)。专家紧扣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意识和法治习惯三大核心主题,就当前四川法治建设的重点工作、难点问题、关键环节,共设置依法执政、人大建设、法治政府、司法建设、社会法治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全方位多层次评价四川依法治省的基本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副主任吕艳滨告诉记者,在指标设置上,这次项目组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四川省的新要求,加大了对基层党务公开、人大透明度建设、基层法治建设等方面的考察力度。

“专家团队的工作作风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乐至县东山镇党委书记全陆回忆,今年初,专家团队到了该乡开展调查,除了常规看台账、展板,他们更多地深入村社,和村干部、村民面对面交谈,了解他们的法治获得感,同时印证文字资料的情况和实际有无出入。

注重评估方式的多维度和材料的客观性,这种工作理念给成都市依法治市办工作人员陈浩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专家不仅要求被评估对象按需提供资料,还从政府网站、国家职能部门发布的报告中,从侧面寻找相关材料。

“我们通过市(州)相关部门门户网站的筛查,发现一些地方的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到位,容易流于形式。”吕艳滨说。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评估人员个人主观判断、个人好恶对评估结果的影响,这次评估指标的设计力求客观中立,评估人员仅对评估对象进行“有”或“无”的事实判断,不对评估对象做“好”与“坏”的价值判断,评估专家指出,“法治评估应当慎用满意度评估,应尽可能使用或挖掘客观数据,以直观反映各地区法治发展的成效与问题。”

“欣慰的是,相对第一次评估,专家团队也在不断完善评估指标。”雅安市依法治市办负责人孟国辉说,比如,上一次在核验基层“三治”工作时,要求文件名能直接反映这项工作,而这次,只要文件中有相关部分对“三治”工作进行部署,也算进行了部署,这样的评价,更实事求是。

“为保证评估的独立性,我们未派工作人员陪同评估。”省依法治省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B

看新看变

坚持对标补短 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

“时隔一年,今年初,再来四川开展评估,我们看到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吕艳滨说。

《评估报告》指出,与上一年的评估结果相比,2017年四川各市(州)普遍建立起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以及考法的相关措施,取得了长足进步。2016年评估中指出,学法用法考法区分度不够,在第二年评估中这一现象有所改善。

“我们发现,部分市(州)在考法上分门别类,按照不同部门和不同职责选择法律试题。”专家举例说,如成都市在推动考法制度上,按照执法部门、综合部门、审批部门等不同类别进行法律法规考试,考题内容也有所区别,“不会出现执法部门学习《立法法》的情况”。

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破解“执行难”工作中,去年的报告指出,四川2016年开始建立的解决执行难的部门间协作机制还有待实践考验。

而2017年度的《评估报告》,用了较大篇幅对一年前的担忧作出了评估观察。专家认为,2017年四川建立了切实有效的联动机制,各市(州)压实联席会成员单位的责任,例如德阳市要求年终考核时,法院应该根据各单位支持、协助法院执行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各单位打分。

通过联合作战,2017年,四川有足额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执结率为92.89%、执行到位金额244.86亿元、执行到位率84.14%,攻克执行难实现突破性进展。四川执行工作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田禾高兴地指出,这些新成绩和新变化,源自四川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依法治省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关键性工程持续抓,做到了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强力推动、基层落地落实三个统一。

连续两年的评估中,项目组通过资料核验、实地考察、网站观察等多种方式,对四川省21个市(州)的依法治理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进而形成市(州)分值和排名。

“去年5月,我们拿到2016《评估报告》后,发现雅安排名靠后,心里很难受。”孟国辉说,但他不怀疑专家的评估水准,还把报告中点名雅安的内容全部进行了梳理,专门向市主要领导汇报。

“在第一年的评估报告中,政务公开是我们较大的一个短板。专家在评估中,曾在不表露真实身份的情况下,给我们相关部门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公开某些信息,但我们的回复超过了规定时限。”孟国辉说,因为评价方式客观,他对这个结果心服口服。

通过系统地查找问题、对标补短,政务公开工作得到改进。在今年《评估报告》中,该市法治建设总体排名大幅跃升。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正是怀着健康积极的心态看待各方意见建议,全省各地持续强力推进法治建设,进而汇聚成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四川落地生根的源源动力。

C

把脉开方

坚持问题导向 为推动工作上新台阶提供有益指导

坚持问题导向,是《评估报告》一以贯之的风格。

记者翻阅这份10余万字的报告发现,书稿中有近一半的笔墨用在“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完善建议”中。

在总结亮点与创新的同时,《评估报告》也客观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例如,在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绩效权重方面,一些地方逐级递减。评估项目组成员刘雁鹏说,省政府对省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绩效考评权重分值为10分,到了某市依法行政绩效考评权重仅为5%;部分乡镇在法治工作推进中,往往将上级文件要求生搬硬套,未能结合本地实际,“其结果容易造成,法治政府建设的一些要求在推进中未能发挥预期效果。”

“在离开四川回到北京后,我们还分类检索了大量四川涉及法治的网站,并进行分析。”专家告诉记者,评估发现,四川司法公开平台的栏目建设齐全,但是有的栏目发布的内容较少;再如,一些业务网站没有将不上网裁判文书的案号、不上网的理由进行公开,裁判文书的反向公开重视还不够。

《评估报告》针对列出的问题,基本按照“一对一”的方式,提出了供我省各地参考的建议。

针对上文提到的网站司法公开,专家们指出,不仅要有专门的网络技术人员保障网站有效运行,还需要技术人员和法律工作者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运维机制,保证司法信息公开的规范性。

再如,在地方立法方面,《评估报告》希望进一步强化科学立法,“在立法起草过程中,应当处理好法治和自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能陷入立法万能论,压制了社会自治的空间”。

第三方专家看到的问题,也印证了我省在工作中发现的部分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吊脚楼”“灯下黑”“大呼隆”等现象。专家总结的经验、看到的问题和提出的对策建议,有利于各地分析不足、对标补短。

最近,省委提出了“把四川法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新要求。目前,各地正结合贯彻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精神和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推动法治建设再上新台阶。

遂宁市决定,进一步健全依法治市工作体系,在现有6个专项工作组的基础上,增设科学立法、法治宣传和法治保障专项工作组,实现地方法治建设工作全覆盖。

宜宾市日前用清单制+责任制把法治工作分解为56项具体工作任务,今年更加突出服务中心、服务民生,着力破解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双城建设”等重点项目中的实际难题,深入开展中心城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城区交通秩序综合治理等10件惠民实事。

成都市依法治市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近出炉的第三方评估报告,将为相关单位和部门开展好“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提供很好的参阅材料。目前成都市正在和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开展合作,针对成都法治建设形成专门的调研报告,指导和推动工作开展,在全省法治建设中做好表率。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