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核桃树苗是曾书记送来的!”“合作社的养殖技术也是曾书记引进来的!”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麻棚村,一谈起驻村第一书记曾彰伟,村民们便打开了话匣子。省武警部队“十佳党员”、两次三等功、一次二等功……满载荣誉退伍的曾彰伟一回到地方,便被派往脱贫攻坚一线。发展核桃产业、成立养殖基地,仅仅两年,麻棚村便从“空心村”变身“产业村”。
作为四川最贫困的区域之一,凉山将优秀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推送,只为早日啃下“硬骨头”。“去年合作社刚成立时只有10名社员,年收入却超过了5万元,今年收入20万元没问题!”被派往西昌市小沟村担任第一书记的蒙健,带领村民到外地学习山药种植技术后成立合作社,初尝甜头后又发展葡萄和新型玉米产业,村民们跟着一起干,脱贫愈发有劲头。精准选人,源头优化,大批干事创业热情高的人才在扶贫工作一线掀起农业产业发展热潮。
“到脱贫一线,让‘彝海结盟’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派驻凉山布拖县特木里村的第一书记田勇,在派驻申请中这样写道。驻村短短两个多月,田勇就在派出单位帮助下带领特木里村与外村建立了结对互助关系,同时还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开办传统礼仪课等,扶贫又扶志。“小田书记年龄不大,干起事却像头牛,能使劲、能吃苦!”村民们如是说。
脱贫攻坚,关键在人。“扶贫需要一起上,不能单枪匹马闷头干。”会东县干部唐川2015年被选派至淌塘镇老君洞村任第一书记,一上任就鼓励支部委员每人培养1—2名入党积极分子,“三职”干部每人联系1—2名后备干部,把2名年轻有为的致富能手补充进村“两委”班子,培育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
目前,凉山已选派第一书记、驻村人员近8000名,确保每个贫困村有3名以上脱贫干部。同时,全州各地出台一系列关心激励脱贫一线干部的措施,让人才在脱贫一线干劲足、信心强。在西昌市,已有17名表现优秀的驻村第一书记得到提拔重用,获省委表彰的优秀第一书记已全部提拔,其中7名第一书记通过定向选拔方式进入公务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