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政治概念。他在多个场合谈到“政治生态”,从而使其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之一,也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词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优化政治生态环境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下大力气建设,足见其意义重大。政治生态包含的内涵有很多,如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着力点也不少,但重要的,我认为有三点:强化“四个意识”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根本所在,抓好“关键少数”对净化政治生态起关键作用,强力反腐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保障。可以说,要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就要紧紧把这三点抓在手上。
强化“四个意识”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根本所在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组织文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生态,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遵循的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是思想建党的根本所在。从衡量标准来看,“四个意识”强不强,讲政治的觉悟高不高,是衡量党内政治生态优劣的核心指标;从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路径而言,坚持“四个意识”,将“四个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是营造党内良好政治生态的关键之举。
中央强调“四个意识”,不仅看表态,更要察其言观其行。不能嘴上喊看齐,行动上不落实;不能言必称“讲大局”,却处处以自己的小圈子为重。近年来,我国政治生态明显好转是有目共睹的,但还没有达到根本好转。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一些地方或单位的政治生态净化、修复和重建,还需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的“七个有之”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一些人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了自己的所谓仕途,为了自己的所谓影响力,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有之,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有之,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的有之,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的有之,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的有之,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的有之,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的也有之。在2018年1月召开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七个有之”是政治隐患,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防范和遏制。
“七个有之”的问题是政治问题,也是不良政治文化问题,是不良政治生态的最大病根。“七个有之”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四个意识”不强、没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问题,对此,需要我们保持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决反对、深入查处,继续“治标”;需要我们从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加强政治建设这个根本上强化教育,抓早抓小,注重“治本”。
“关键少数”对净化政治生态起关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重庆市代表团审议时对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抓住“关键少数”,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担当领导责任和示范责任,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形成“头雁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关键点和着力点,为新时代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个地方、部门或单位的党内政治生态,最关键就在于摸清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状况,抓住这个,就抓住了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基点。其中,要看领导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如何,民主集中制执行严不严,有没有存在“内耗”、不团结、假团结等问题;要看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氛围浓不浓,正面示范引领效应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要看一把手是不是带头守纪律、讲规矩、严自律,带头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有没有搞“家长制”“一言堂”“任人唯亲”“团团伙伙”,等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背后的现实逻辑让人深思。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一把手带头净化政治生态,则政通人和、风清气正;一把手带头破坏政治生态,则人心涣散、弊病丛生。如果“关键少数”自己行为不正,大搞团团伙伙、任人唯亲,培植私人势力、拉帮结派,最终也会把一干下属“带进沟里”,严重损害一个地方和部门的政治生态。由此可见,如果一把手在工作中把自己当“老爷”,在生活中把自己当“老板”,在决策中把自己当“老大”,在问责上把自己当甩手掌柜,结果必然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个地方或单位的政治生态日益弱化甚至恶化也就在所难免。
“关键少数”也是选人用人的关键。在选人用人上,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是关键决定因素。“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选人用人导向对一地政治生态有很大影响,一个地方政治生态堪忧,总能从选人用人上找到问题根源;一个地方选人用人风气不正,其影响也会投射到政治生态上来。选什么人、用什么人,关乎党内政治生态,关乎党和国家事业成败。
吏治清明,才能政治清明。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用错一个人,打击一大片。导向错了,不仅会挫伤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会产生很坏的“破窗效应”。如果一个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逆淘汰”盛行,则必助长不正之风滋长蔓延。在一个健康的政治生态中,劣币不会驱逐良币。选人用人导向是从政环境的风向标。用人导向不正,危害的是政治生态的源头。用人之要,要看是不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不是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是不是严格按规矩按程序选人用人,是不是严格把好了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能力关,是否存在买官卖官、说情打招呼、违规破格提拔、随意频繁调整干部等不正之风,是否存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等现象,有没有出现拉票贿选、钱权交易等问题,以及发现了选人用人存在的问题是不是及时坚决纠正、查处,等等。
强力反腐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保障
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腐败是政治生态最致命的“污染源”,特别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的“塌方式腐败”更是对政治生态带来重创。党廉则政清,政清则国兴。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要坚持破立并举。净化政治生态的过程,就是浊气下降、正气上扬的过程,必须有破有立、激浊扬清。“破”就是找准病灶、对症下药,坚决铲除腐败毒瘤,根治作风顽疾,清除影响政治生态的“污染源”;“立”就是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价值观。
自然生态受到污染就要净化环境,政治生态受到污染就要强力反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必须打好反腐攻坚战,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长期以来,我们通过对党内腐败分子的坚决查处,尤其是对高层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严肃查处,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勇于从严治党、捍卫党纪,善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先进政党。面对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客观实际,我们必须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坚持零容忍态度不动摇,继续以猛药去疴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坚决查处腐败,清除一切有损党内政治生态的消极腐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