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好月圆、玉兔银蟾、琼楼玉宇……这是人们对月亮的想象;天枢贪狼、天权文曲、摇光破军……这是古人对北斗的解读。
12月8日,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人类首次开启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此前半个多月,11月19日,第42、43颗北斗导航卫星“一箭双星”成功发射,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
北斗和嫦娥,这些承载着中国航天梦的名字,都是从同一个地方离开地球奔向太空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这里,东方红升空、北斗组网、嫦娥奔月、天链建成、玉兔落月……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探秘更遥远深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征途在36000公里以外。
从深沟到高轨 我国所有地球同步卫星都从这里起飞
“你来得是时候哦,再等一会儿我就进沟了。”这是记者第一次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采访时听到的话,来自一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进沟”这个词,常常和“回村”“下乡”等词汇打捆出现,如今,却从一个一身防静电工装的科研人员口中蹦出,这种强烈的反差感背后,是一份深厚的历史沉淀。
1970年12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始组建,选址的大凉山以山高沟深闻名,发射场就建在这些深山老沟里。也因此,时至今日发射场的人们都自称“沟里人”,外出叫“进城”,回来叫“进沟”。
赶羊沟、菠萝沟、杨家沟……在这些不为外界所知的山沟里,成千上万的“沟里人”,走了几十年的奋斗之路,创造了一个个从“深沟迈向高轨”的中国奇迹。
高轨,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转的地方。“地球同步轨道资源有限、定位技术复杂,发射这一轨道的卫星是迈向航天大国的重要一步。”李本琪是一位资深“沟里人”,目前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计划部副部长。李本琪回忆说,1970年,党中央一声令下,一大批创业者挺进西昌,在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开启了中国航天新的“长征”。“这些西昌老一辈创业者奋勇拼搏,在1984年成功将我国首颗试验通信卫星送入了36000公里的高度。”李本琪说,以此为标志,中国航天也正式具备了高轨发射能力。
从此以后,我国每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都是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在文昌发射场建成之前,西昌是国内唯一的高轨道发射场。因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练就了一项独特的本领——发射低温燃料火箭,长三甲系列火箭只能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发射。也正因为如此,目前我国已经发射的43颗北斗导航卫星,全部是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起飞”的。
到目前为止,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的航天发射任务,几乎占我国航天发射的半壁江山,是所有发射中心发射次数最多的,已具备能够发射所有长征系列液体火箭的能力,稳定“零窗口”发射能力,最短间隔15天连续发射能力等等。
此外,西昌发射场还实现了从单射向发射到多射向发射、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发射多轨道航天器、从每年2-3次发射到年发射能力达到15次以上、从近控测试发射到远控组织指挥等重要跃升。
从深闺到世界 已执行了33次外星发射任务
作为目前我国四个发射场里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发射场,中国的航天实力和品牌形象,从这里一点点展现在全世界眼前。
“我是沟里的老大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高级工程师应洪伟同样是一位“沟里人”,1986年就来到了发射场。自1984年首次执行发射任务至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组织实施了125次航天发射任务,应洪伟参与了其中的123次。
“如果说以前是藏在深闺无人识,那1990年就是我们走出闺阁的时刻。”在应洪伟看来,中国航天在此之前一直都是关着门搞研究,火箭技术在国内都是保密的,更不用说面对外国人了。“走向开放的转折点,就是‘亚洲一号’成功发射。”
1985年,长征火箭开始从事商业发射活动,中国航天的大门打开。但那时中国航天毫无国际商业发射的经验,万事开头难。
这时,有一颗卫星进入中国航天人的视野。这是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HS376型卫星(之后更名“亚洲卫星一号”),1984年,这颗卫星由“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但没有进入到预定轨道。后来,“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将卫星重新带回到地面。
“当时的业内把这个卫星比喻成‘灾星’,但是我们却看到其中的机会。”应洪伟说,虽然颇费周折,但中国还是拿到了卫星的发射权,并且最终在全国航天人的一起努力下,在西昌发射场成功将卫星送入轨道。卫星生产者美国休斯公司在贺电中说,这次发射的入轨精度超过了休斯公司以往的任何一次发射。
从那刻起,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亚洲第一个步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国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正式走向世界。2005年,西昌发射场成功发射“亚太6号”等15颗国际商业卫星,开拓了承揽发射非美国制造卫星的新市场。
从1984年以“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名义对外开放至今,西昌已执行了33次外星发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用一次次成功发射推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走向世界,开拓了国际市场。”应洪伟说,亚洲卫星一号是一个开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代表中国航天,在世界面前完成了惊艳亮相。中国航天的市场也逐渐拓展到欧洲、亚洲、南美洲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商业发射承揽方式进一步拓展为整星出口、整星交付、搭载发射等多种方式并存。现在,我国已成功帮助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巴基斯坦、玻利维亚、老挝、白俄罗斯等国圆了他们的“航天梦”。
从海岛到深空 一个中心同时建设管理两个航天发射场
“5、4、3、2、1,点火!”11月1日,我国第41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作为我国首位发射阵地女性“01”指挥员,张润红一时间成为新闻人物,众多网友向她竖起了大拇指。而提到她的老公陈小俊,这位西昌发射场响当当的“铁娘子”却总是幸福地说:“我老公比我优秀。”
陈小俊不久前刚从文昌航天发射场调回西昌,小两口结束了“两个发射场守望”的日子。陈小俊是2012年的时候,响应号召前往文昌建设新的发射场,在文昌,他从一名普通的岗位操作手成长为测量系统指挥员。
这对航天夫妻的爱情故事背后,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又一个中国唯一——一个中心,同时建设管理两个发射场。如今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负责建设管理西昌、文昌两个航天发射场,下辖17个单位,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海南3省8市(县),由测试发射、测量控制、通信、气象和技术勤务保障五大系统组成。
一个中心、“两个战场”,现在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在向建设世界一流发射场加速进军。西昌发射场3号工位被誉为“功勋塔”,2号工位被誉为“亚洲第一塔”,两个发射工位可谓身经百战、荣誉等身,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而文昌航天发射场建有长征七号、长征五号两个发射工位,采用新“三垂一远”测试发射模式,代表我国航天发射的最新技术和最高水平。
文昌航天发射场是中国首个滨海发射基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低纬度发射场之一。它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将和西昌发射场一起,承载中国航天进入更遥远深空的梦想。
深空探测是衡量航天实力的重要标志,而探月是向深空进军的第一步。我国探月工程的全部发射都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的,前期均在西昌发射场执行。
嫦娥一号任务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提出了“零窗口”发射目标,各系统岗位人员步调一致、数万台套设备分秒不差,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嫦娥二号任务中,中心把握住了最佳发射时机,为卫星节省大量燃料,使我国首次探测到拉格朗日点,也让中国航天的触角延伸到了1亿公里以外。嫦娥三号任务再次实现“零窗口”发射,为探测器创造了最好奔月条件和最佳落月轨道。
今年5月,嫦娥四号“鹊桥号”中继星被送入太空,而不久前,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全面成熟,未来将接过西昌的接力棒,担负起探月工程三期任务,而且将把中国航天的步伐拓展至火星等更遥远的深空。未来,中国的火星探测器也将在此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