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为凉山送上“大礼包”

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送上首场慰问演出。本报记者吴传明摄

为脱贫攻坚添薪火,为乡村振兴助把力

热闹的歌舞、暖心的物品、笑容满面的群众……一片欢声笑语中,1月10日,2019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四川省集中示范服务活动在凉山州昭觉县拉开帷幕。四川省歌舞剧院、四川交响乐团、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和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等专业院团组成“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慰问演出”小分队,率先用一台精彩的演出为当地群众送上温暖。

□本报记者李婷何勤华

接地气浓

把凉山扶贫故事带回凉山

一首《向幸福出发》拉开演出序幕。随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金钱板传承人张徐和演员李多登场表演相声《法治漫谈》,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两位社区朋友开办法治大讲堂的故事,引得台下观众连连叫好。

“三下乡”文艺活动总导演陈珂介绍,本次文艺活动最大特点是“年轻化”,多数演员都是“90后”和“00后”,以歌曲联唱和现代歌舞等艺术形式展现时代主题,并融合脱贫攻坚、法治建设与民族地域特点等元素,十分接地气。

“把来自凉山的扶贫故事带回凉山。”在现场,四川省歌舞剧院旗下四川现代舞蹈团副团长陈也晨说,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展现了凉山“悬崖村”天堑变通途的巨变与当地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而凉山本地也有不少艺术家参与到本次活动的演出中,凉山歌舞团演员吉木喜儿用一首《嘎约啦》表明感念:“我既是歌者,也是直观感受到凉山这几年巨大变化的本地人。”这几年凉山基层教育的变化最令吉木喜儿感到暖心,她和身边的家长们在教育观念上有了很大变化。

针对性强

打造带不走的“三下乡”队伍

不到14时,昭觉县火把广场已是人山人海。全省21个单位的展台依次排开,有的单位甚至还没完全摆放好物资,排队领取的群众就围满了。当天,我省多家单位向当地群众现场捐赠价值300多万元的物资。“春联、书画、种子和盆子,装了满满一袋子。”一位彝族同胞兴奋地说。

记者发现,本次“三下乡”送上的“大礼包”非常有针对性。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与对外合作处处长茆爽说,该厅现场发放了棉被、学生文具等用品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宣传资料、环保袋。在省林业和草原局点位,400份为农户量身定制的核桃和花椒技术管理年历格外显眼。工作人员说,他们还准备了300套《四川林业扶贫技术手册》和《大小凉山现代草牧业实用技术》,并且组织专家就种植养殖培育技术现场答疑,“今后还将定期回访并组织栽培管理培训,组成一支带不走的‘三下乡’队伍,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省体育局则专门带来了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体育器材,此外,还将举行全民健身迎新跑、群众迎新登高等活动,满足当地群众的健身需求。团省委针对不同阶段的青少年群体特别捐赠了学生高低床、童鞋、童书和床上用品,还为特殊青少年群体开辟“儿童心脏病基金”慈善救助昭觉专项、设立“返乡青年电商凉山”专项资金。

  让“三下乡”送去更多希望

□杨洁

满足精神需求,群众才能更加幸福;补齐民生短板,发展才有旺盛活力。

一年一度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舞台搭在村落院坝,为群众送文化;把技术教在田间地头,为村民送技能;义诊走进大山深处,为病患送健康。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科技知识是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卫生事业关乎群众健康幸福。每年的“三下乡”活动,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走基层、惠民生的热潮,为脱贫攻坚助力不少。

“三下乡”活动至今已持续多年。如今的“三下乡”,其内涵已大大拓展,从以前单纯地教农民种植养殖、送去文艺表演、简单的看病问诊式的“授人以鱼”,变到眼下更加注重普及科技知识、宣传法治常识,活跃乡村文化,培训文化、科技、卫生方面的技术骨干……这些“授人以渔”的活动和措施,致力于让乡村真正振兴起来,群众得以靠自己的能力富起来。这样的“三下乡”,才是真正为群众服务的、有意义的活动。

群众欢迎“三下乡”活动,是因为从中体验到精神的满足,对明天有了更美好的向往。把“三下乡”活动送下去,更要让该留的留下来,播下文明的种子,让贫困地区的群众收获更多改变生活的希望。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