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孩子们学会了普通话

阿子约杂(左)正在和幼教点的孩子们互动做游戏。阿克鸠射摄

记者走进大山深处的火普村——

开栏的话

初春的巴蜀大地,生机勃勃。此时,距离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正好一年。

此时此刻,在大凉山腹地的火普村、在天府新区兴隆湖畔、在映秀镇博爱新村、在郫都区战旗村,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播种着新的希望。

一年来,四川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一年来,习总书记牵挂的那些人,正用勤劳的双手打磨着幸福、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希望,生活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

一年来,习总书记牵挂的那些地方,正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事业推向前进。

春天来了,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些地方,看看那些人,听听他们的故事,感受奋进的喜悦、聆听澎湃的心声。

白墙灰瓦的房屋错落有致,漂亮精致的路灯整齐划一,绿意葱葱的山上羊儿撒欢……在凉山州昭觉县的大山深处,隐藏着一个美丽的彝寨新村——凉山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

“只要有客人来,孩子们都会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而且说的都是普通话。”2月9日,火普村幼教点辅导员阿子约杂告诉记者。

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彝族小山村,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正发生着变化,这变化也来自村民的不懈努力。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该村考察,离开村子时,身着彝族盛装的村民们排起长队,齐声向总书记问好,向总书记拜年。听说阿子约杂是村里的幼儿园老师,总书记特意握着她的手说:“你们辛苦了,未来靠你们。”

“我一直牢记着这句话,我会用总书记的话勉励自己,努力教学。”阿子约杂告诉记者。

2015年,24岁的阿子约杂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当一名幼教辅导员。“当时‘一村一幼’还很少,但想到能够帮助孩子们进行学前教育,也是好事。”她犹记自己小时候的遗憾:小学读完了还不会说一句完整的汉语。

当时,受多种因素影响,彝区基础教育十分落后,几乎没有学前教育。跟阿子约杂同年的孩子们大多没有经过学前教育,在六七岁时进入小学,听不懂汉语、不会说普通话,成为影响学业的最大障碍,“懂彝语的老师还好,如果老师是汉族,我们学习起来就更困难了。”

走出村子后再回来工作,阿子约杂感叹,这几年村里变化大。

路平坦了——曾经下雨就泥泞不堪的小道,变成了安全的柏油马路。新房子多起来了——曾经破败的土坯房,变成了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的新居。村民们的日子更好了——曾经靠土豆玉米等充饥,现在厨房里挂满了腊肉香肠,“这都是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

更让她感到惊喜、看到希望的,是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条件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小时候,要走2个多小时的路去读书,遇到冰雪天只能留在家里。现在,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学,比我们幸福多了。”

在她身后就是村委会的两层小楼,幼教点就设在一楼正中。敞亮的教室和城市的幼儿园没什么两样——彩色幼儿桌椅放在中间,墙面上贴着漂亮的彩绘,沿墙摆放的小书架放满绘本,孩子们的小毛巾、小水杯也摆放得整整齐齐。

“环境好了,我们更应该把孩子们教育好。”阿子约杂指点记者去看幼教点外张挂的宣传画,上面写着不少标语:“学习普通话,学前开始抓”“学说普通话,沟通你我他”“学前学会普通话,说话读书都不怕”……在走出过大山的阿子约杂看来,会讲普通话,能用普通话交流,是拥抱外面世界的第一步。

每天上午,阿子约杂和另外一名辅导员阿比牛牛就会来到幼教点。9点30分,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陆续到来。阿子约杂说,现在火普村幼教点有24个孩子,两位辅导员教他们学习普通话、讲卫生、画画、认一些简单的数字。

“有很多孩子刚来时不习惯,不愿意离开父母,经过了很长时间,用了很多办法才达到目前这个效果。”阿子约杂说,刚开始,孩子们连用普通话打招呼都不会,见陌生人就躲,现在,他们已经能主动向来访的客人问好,用普通话读古诗。

讲卫生也是幼教点里一项重要内容。每天早上,两位辅导员都会在门口挨个检查学生们的脸、手是否洗干净了,如果没洗净,还会带他们去洗。“有的孩子很可爱,如果父母忘记给他们洗了,他们会主动提出。”

如今的阿子约杂对大凉山彝区孩子们的未来充满希望。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她也在思量:在新学期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引导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年过去了,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她说:“在幼教点,每天看着这些孩子一点点的成长和进步,我觉得很高兴,总书记的关心像是冬日的阳光照进我们内心。”

延伸阅读

大凉山12万余名幼儿走进幼教点

受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制约,凉山州教育基础薄弱,学前教育更是短板。2015年10月的一项统计显示,全州接受学前教育的在园幼儿仅16.75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只有55.40%。

为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着力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凉山州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于2015年10月启动实施了“一村一幼”计划。截至2018年10月,全州共开办村级幼教点3117个,招收幼儿12.61万人,选聘学前教育辅导员7976人。

目前,全州在各级各类幼儿园、幼教点接受学前教育的在园幼儿已达到25.53万人,较2015年净增8.78万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3.58%,较2015年增长28.18个百分点,全州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为切实发挥普通话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201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实施了以提高普通话教学能力和推行科学规范的普通话教学方式为重点的“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依托“一村一幼”幼教点,帮助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在学前学会普通话,实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的目标。

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紧紧围绕“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的目标,聚焦全州不会说普通话的学前适龄儿童分步实施。目前,行动第一阶段已经在11个深度贫困县和安宁河谷民族乡镇的2724个幼教点实施,共覆盖幼儿11.04万人,辅导员6854人,在1年先行先试后,到2019年9月,“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第二阶段将在全州范围全面推行,届时将会覆盖所有不会说普通话的学前适龄儿童。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