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综合实力迈进全国第一方阵——四川首提这一目标,并将时间节点设定在2035年。
11月22日,省经信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近日出台的《四川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进行解读。
按照《规划》设定的远景目标,到2035年,四川将全面建成“5+1”现代工业体系,发展质量效益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制造业综合实力迈进全国第一方阵,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全面形成,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基地。
蓝图之下,是叠加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的赛道上,四川将如何赶超抢跑、“换道超车”?
鲍安华 摄
看现状:
制造业大省的机遇与挑战
四川是西部工业大省。2020年,四川制造业增加值总量10746.8亿元,工业总量排名西部第一、全国第八。“发展较快、体系齐全、规模壮大、配套完善、潜力较足”是四川制造业的典型特征。
“工业挑大梁、制造业扛大旗”,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而“十四五”时期,则被四川看作制造业乘势突破的“关键五年”。
“关键”的背后,是机遇难得。“中央赋予成渝地区‘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的发展定位,将加速四川制造业弯道超车,为我省在国家经济版图中抬升位势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省经信厅副厅长敬茂明说。
在此背景下,四川作为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最具吸引力和最具活力的高地,有望在若干前沿技术和产业创新领域抢占国际国内制高点,实现“四川制造”向“四川智造”“四川创造”转型。
此外,全球经济结构加快重塑,将为四川加速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塑造更具韧性的新兴产业链带来合作机遇;“双碳”目标的提出,清洁低碳能源优势突出的四川具备了抢跑优势。
尽管如此,在当天的发布会上,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谈得更多的,是挑战。
“在外部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我省制造业占比下降过快带来过早去工业化的风险。”敬茂明说,四川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28.8%下降到2020年的22.1%,“在制造业还未高端化的现实下,占比下降过早、过快,对产业安全、经济安全都带来较大风险。”
创新不足,是另一大短板。从宏观看,我省产业层次偏低、结构单一、链条较短、配套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与广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相比,重化工业占比较大,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发展不充分;从微观看,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研发创新投入不足,拥有“独门绝技”的创新型企业偏少。
此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存在隐忧。“沿着产业链梳理,我省存在关键技术、零部件、软件、检验检测设备及基础服务能力受制于人的情况,一旦被‘卡脖子’,很容易形成‘断点’。”敬茂明说,不断增强产业链竞争力和供应链稳定性,势在必行。
看目标:
《规划》首提新名词,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我们在哪里、朝哪里奋斗”,是四川制造业需要迫切解决的命题。
“在战略导向上着眼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战略行动上敢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做好‘优’和‘扩’两篇文章。”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说,《规划》的目标体系从总量、结构、创新、市场主体、绿色转型五个方面细化21项具体指标,与建设制造强省的任务使命相呼应。
具体到核心指标上,目标数值的设定充分体现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逻辑。
比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年均增长6.5%来安排”,即兼顾了现实需要和发展可能。
从现实需要看,四川工业总量特别是制造业在全国排位低于全省经济总量排位,应保持适当高于全国工业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从发展可能看,四川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发展潜力巨大,实现这一目标有支撑。
在制造业发展的方向蓝图上,记者注意到,《规划》首提一个新名词:“3+4+4+N”现代制造业新体系。
“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任务之一,是共同建设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消费品、大健康等世界级产业集群或产业基地。因此我们在‘5+1’现代工业体系的总体框架下,对优势支柱产业进行了再梳理和整合。”敬茂明说,新体系有利于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在互补协同发展中扬优势补短板。
具体而言,“3”代表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和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两个“4”,分别代表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材料、能源化工、汽车产业研发制造和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以及改造提升机械、轻工、冶金、建材4个传统优势制造业,“N”代表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若干未来产业。
“3+4+4+N”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具体呈现形式就是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发挥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降低集群内主体的创新和交易成本。
提出新体系,是否意味着要放弃传统产业?答案是否定的。“传统优势产业今后仍将是维持四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力量。”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说,在传统产业体系内,也有先进技术、高附加值环节。“比如纺织服装是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前端设计就是其高附加值环节。”
同时,一些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通过改造提升,推动产业链条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使传统产业不再“传统”,还能更加彰显优势。
看路径:
9大任务多点发力,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规划》聚焦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9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实施制造业立支柱强基础锻长板行动。“十三五”期间,四川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和能源化工等5个优势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培育,无论是规模体量还是年均增速都显现出良好成效。“要进一步巩固支柱性地位,就必须再提升各产业的总量能级。”
对此,《规划》提出聚力做强五大万亿产业。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和能源化工等产业营业收入要加快迈上1万亿元台阶,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要加快突破2万亿元。同时,大力实施“珠峰计划”,遴选一批增长潜力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重点培育,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巩固提升四川在国家产业版图中地位。
“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从根本上消除‘卡脖子’风险、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必须补的重要一课。”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说,为解决“大而不强”的隐忧,《规划》聚焦16个领域,突出应用牵引和问题导向,从产业链、基础能力和技术改造三个维度提出强基础的实施路径。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规划》提出了实施优势产业技术创新计划、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等具体措施。“具体来说,将聚焦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工业软件、航空燃机、钒钛资源等发布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推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等。”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保险补偿试点等也将提上日程。
“着重要解决的,是我省优势产业链‘填空白’的问题。”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说,在创新产品应用上,在打破“0到1”之后,如何发挥市场机制,做到“由1到2到3到4……”,形成创新与产业正向有机循环。
塑造四川制造业空间新格局。《规划》对未来五年四川制造业空间布局做出了新谋划——遵循点轴布局模式,围绕做强成渝发展主轴,打造成都都市圈先进制造业核心区;遵循网络布局模式,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制造业协同联动发展;遵循区域梯度转移模式,依托毗邻重庆这一极核,加快“两翼三带”制造业崛起。
此外,《规划》还提出了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全面提升“四川造”供给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推进制造业更高水平开放合作、推动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