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四川在线记者从生态环境部官网获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于日前印发,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根据规划,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下简称成渝地区)生态宜居水平大幅提高,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不低于89.4%,PM2.5浓度下降13%以上,跨界河流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到2035年,成渝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全面筑牢,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完善,美丽中国先行区基本建成。
规划范围包括成都自贡等15个市
成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为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部牵头编制了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 27 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
当前,成渝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好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好于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
此外,成渝地区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基础良好。重庆、四川两地建立了跨部门、多领域的协同工作机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林业、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在大气、水、固体废物、环境应急、辐射安全、环境执法等领域签订多项合作协议,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污染治理、生态系统修复治理联防共治取得明显进展。
产业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双轮驱动”
规划中,首当其冲聚焦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明确通过实施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能源结构绿色优化调整“双轮驱动”,稳步推进区域碳排放达峰工作,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发展。
如何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将从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培育绿色新兴产业集群、深化绿色创新驱动着手。比如,加快30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淘汰,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实施沱江、岷江、涪江、嘉陵江等沿江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等。
在能源结构绿色优化上,将充分发挥四川水电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优势,统筹调配构建成渝地区“能源互联网”,创建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例。
备受关注的还有“双碳”目标。规划提到将稳步推进区域碳排放达峰,研究制定成渝地区碳达峰目标、路线图和实施方案,率先开展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并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制度体系、构建温室气体减排激励机制。
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到2025年,重庆、成都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超过70%。倡导“每周少开一天车”“低碳出行”等活动,鼓励共乘交通和低碳旅游,鼓励使用节能汽车和新能源车辆。
共同构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带
规划指出,成渝地区要强化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共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加强重要生态空间管控,联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连通性,共同构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带。
值得关注的是,“四屏六廊”生态格局被明确提出。根据规划,这是一个两地共建的区域生态屏障体系,包括以岷山—邛崃山—凉山为主体的成渝地区西部生态屏障,以米仓山—大巴山为主体的东北部生态屏障,以大娄山为主体的东南部生态屏障和以武陵山为主体的东部生态屏障。对此展开系列行动,共筑区域绿色生态屏障。
相对应的,以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为主体,其他支流、湖泊、水库、渠系为支撑,共同建设江河水系绿色生态廊道。
在重要生态空间的保护上,规划明确了将推进三峡库区土壤保持重要区、大娄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岷山—邛崃山—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等国家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保护,增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功能。以渝东北三峡库区核心区、渝东南乌江下游区域为重点,分区分阶段开展生态修复,试点实施生态敏感区生态搬迁。
同时,成渝地区之间的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也被提及。泸州—内江—荣昌—永川—大足森林城市群、达州—广安—万州—开州—梁平—垫江森林城市群、南充—遂宁—潼南—铜梁—合川森林城市群的公园绿地、城郊生态绿地、绿化隔离地区、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建设被明确,将强化城市绿地保护,增设城市自然保留地、保护性小区,完善中小型栖息地和生物迁徙廊道系统。
同防共治,着力解决高关注度环境问题
规划明确,成渝地区要共同开展区域水生态环境治理,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同推进成渝地区“无废城市”建设,着力解决高关注度环境问题。
共抓水生态环境治理,构建跨界水污染协同治理格局。具体举措方面,将深化沱江、龙溪河、岷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统筹制定琼江、大清流河、任市河、铜钵河、大陆溪河、南溪河等跨界河流水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全面补齐污水收集能力短板,到2025年,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嘉陵江、锦江、濑溪河、彭溪河等重要河段(湖区)水生态状况维持稳定或稳步提升。
大气污染同防共治的程度也将加深。例如,将逐步统一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协同推动成渝地区工业污染治理。建设跨省市空气质量信息交换平台,发挥西南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作用,实施联合预报预警。联合对交界区域重点涉气企业开展现场执法检查,发现环境问题移交属地处理。
值得关注的是,成渝地区还将协同开展PM2.5和臭氧污染防治,探索实施PM2.5和臭氧污染连片整治,实现PM2.5和臭氧污染“双控双减”,到2025年,力争臭氧基本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