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同步丨“数字”提供优质“土壤” 产业与生活在天府新区蓬勃生长

川观新闻记者 唐泽文

2月6日,位于天府新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内,首席科学家任茂智正在和团队商量单细胞螺藻量产大豆蛋白的实施方案。

4公里外,兴隆湖旁,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正同步给这支团队提供算力支持。

小小的单细胞螺藻也需要用到超算中心?“不要小看它,一个单细胞螺藻拥有30亿个基因组碱基对,数量和人类差不多。”要从30亿中筛选出影响大豆蛋白产量的关键因素,是一个庞大的计算过程。

任茂智说,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已是常态。不久前,研究所培育的生菜新品种“中生1号”,就通过了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审定,填补了我国缺乏自主生菜品种的空白——育种过程中,他们采用数据手段,对环境、营养进行动态精准调控,快速诱导生菜开花结实,将育种时间缩短了一大半。

成长起来的不只是螺藻和生菜。数字技术生态下,更多行业正在这里得到高质量生长。

国家超算成都中心

更优质的“土壤”里

千行百业正蓬勃生长

“年轻”的超算中心其实很“成熟”——自2020年9月投运以来,已为35个城市900余家用户提供了算力服务,应用涵盖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30个领域,完成作业数超3000万个、计算量超6亿核时。

工作量大,能耗却不高。

超算中心的机房中,记者看到,一排排黑色机柜整齐排列,行走其间还能隐约听到流水声。“温度控制上,我们采用了液冷系统,降温效率更高。”超算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采用了全球领先的浸没式相变液冷技术,比传统数据中心节能50%。“一年省电5000万度,这是17000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高效又节能的方式所形成的数字“土壤”,让这里成为更多合作方的选择。

去年底,超算中心与华为等公司共同举办2022四川开源操作系统生态大会。生态大会上展示的国产欧拉操作系统主要为企业使用的服务器提供支持,目前已广泛应用的领域包含通信、金融、电力、交通、政务信息化等。

通过这套系统,同样位于天府新区的四川鲲鹏生态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里,就正在打造具体落地的实际应用。

当天,实验室里的工程师们正在调试的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就能让以前人工例行巡视的70分钟,变为智能巡视的20分钟;联合相关部门孵化的医保数据解决方案,可承载7亿人医保业务,解决医保系统的数据分割痛点。

不仅如此,创新中心还与本土企业华鲲振宇公司一起,共同设计、研发、生产基于鲲鹏处理器的服务器和PC电脑,让国产产品渗透到更多领域。

从整个天府新区看,该区域目前已初步形成“超算+智算+云计算+边缘计算”一体化先进计算能力;推动中国科学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等20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国商飞等12家央企研发中心等项目落地建设。“算力土壤”上,让更多行业在这里蓬勃生长。

更高效的“环境”下

城市生活更便捷美好

2月6日下午,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内,智慧教育项目负责人曾达头戴VR眼镜,时而站起、时而坐下、时而晃动。取下眼镜后,他看着记者有些不解的目光解释:这是在调试视觉感应系统。“沉浸感还不够,互动的操作方式也需要更直观。”他对一旁的助手提出了方案修改意见。

他们正在完善公司远程教育的解决方案——通过VR手段,提升远程教育的智慧度。“如果只是在一块大屏幕上看远程课程,沉浸感不够,会影响授课质量,VR方案能解决这个问题。”

曾达说,这已是该方案的第34次调整。每一次调整,都让学生远程上课更身临其境。“我们希望最终的优化效果是,老师向开小差的学生丢一个粉笔,都能被VR系统精准捕捉,从视觉上真实还原到学生身上。”

要达到这个效果,需对图像进行海量数据传输,这背后的5G技术成为关键。“5G的大带宽特性具备这个条件。”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副总经理赵立君说。当下,从教育领域看,5G技术的应用不只停留在课堂上,通过数据集成和园区建模形成的数字孪生校园,还让学校的管理变得更智能、高效。

用孪生手段进行科学管理的思路,还被应用到了更多领域。

成都第二绕城高速科学城收费站,车辆进入智慧高速试点道路后,只需通过相应的手机APP,就能让没有任何智能设备的老款燃油车拥有新款智能车才具备的功能——环境感知,后方是否有车辆加速超车、前方几公里处是否有车祸,甚至在大雾天看不清路况的情况下,APP还能对周边环境进行精准显示,帮助驾驶员行驶。“这能进一步降低事故发生概率,提升事故处置效率,高速路管理运营会更方便。”四川数字成都二绕西智慧高速项目总工李伟说。

当下,天府新区正按照“规模聚集、提质增效、示范引领”三步走规划,全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环境”下,城市生活也变得更美好。

图片由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提供

推荐视频